2012年11月1日星期四

香港保險業的優勢

今日平果日報倪以理專欄談論亞洲保險業,倪以理為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,有有關亞洲保險業的著作。訪問其中一段,頗為深刻,特以記存。

"問:為何香港市場對國際或內地客戶特別有吸引力?
答:非香港本地人的市場,主要有兩類。第一類是高資產客人,可能來自台灣、中國大陸等地方,因為香港稅率比較優惠、產品又多元化,吸引到他們作資產轉移和投資。此外,其他國家也未必有針對高資產客人的高保額、幾千萬元的保單,不少高資產客人因而來到香港。香港保險業成為相當蓬勃的離岸市場。
  另一個市場,就是內地中產客。他們在香港買保險產品,相對便宜。再者,始終人民幣並非流通貨幣,內地客在香港有更多投資、保險產品的選擇。
  過去幾年,大約兩到三成香港保險業新增契約,都是來自內地或者海外市場,可見這群客人,帶動了香港壽險業增長。
問:Joe,你在剛出版的新書裏,提到日本保險業經歷了迷失二十年,對於亞洲保險業有何啟示。
答:傳統保險公司賣保險,通常有約20年、30年保證年期及回報。保險公司就投資在國債、長期債券、物業及股票市場,去償付回報。但在亞洲,就欠缺20年至30年年期的債券投資。保險公司普遍面對極大的asset liability maturity mismatch(資產負債成熟期不匹配)的風險。
  比如說,如果保險公司保證你20年5%回報的產品,但今天它最長年期只可以投資在10年的7%回報的資產。沒錯保險公司在初期是賺到錢,但是如果十年後利率是2%,保險公司到時候就有很大的問題。尤其當市場利率長期低迷,公司就面對長期虧損,甚至面臨倒閉的風險。日本在九十年代出現長期低利率,這種negative spread令保險公司出現重大虧損。最後日本人壽保險業幾乎全軍覆沒,要由政府出手救助。其實中國大陸、台灣、韓國都有類似的問題,但是沒有那麼嚴重。

問:Joe,你剛剛提到亞洲面對maturity mismatch,但香港未有很成熟的債券市場,會否面對同樣的問題?
答:你要記得日本、台灣都是有他們的貨幣,所以他們大部份的投資是需要投放在他們的本地市場,不然的話他們就要承擔另外一種外滙的風險。香港的好處是1984年實施聯繫滙率之後,香港保險公司可以投資美元計價的長期投資產品,例如是美元的各種等級的債券市場。在芸芸亞洲貨幣地區,香港保險公司投資選擇更深,故相對其他地區,香港保險公司資金出路的問題較少。當然,如果香港貨幣政策改變,不再與美元掛鈎,就另作別論。香港的市場其實真的非常有優勢的。"
香港保險業其中一個優勢原來就來自與美元掛鈎,令保險公司有不同年期、不同cash flow(tresuary, mbs, abs),不同資產質素(government bond, corportae bond)的債券去選擇,可以推出非常多元化的產品,有利吸引需要財富管理的客戶。
其實成熟的金融市場,債券市場往往是最重要的組成部份(準確數字不記得,但美國債券市場規模是遠高於股票市場)。不過香港市場在這方面未見大發展,特別是零售債券市場。政府也不見積極推動(雖然推出了ibond,但市民當炒股多於當其為債券)。而與美元掛鈎則為保險業解決了香港債市發展不良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