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3日星期一

金錢王者-讀後感: 價值投資的演化

新年期間讀了幾本書,其中一本是陳惠仁所寫的<金錢王者>。內容就是全球幾位出色的價值投資基金經理的訪問。當中包括華特 施洛斯(Walter J. Schloss),馬克 墨比爾斯(Mark Mobius),丁玉龍及謝青海。

這本書並沒太突破之處,但可以看到價值投資的演化及在亞洲地區的運用。華特 施洛斯的策略就是本傑明格拉罕的策略,買入NET NET股(就是市值低於淨流動資產)。這個策略在格拉罕時代相當有效,因為經過30年代的大蕭條,投資者對股票信心未復,加上資訊不流通,所以有很多這樣的投資機會。但現在資訊發達,基本上已不能找到NET NET股,附合條件的極有可能只是「價值陷阱」。

很多自稱價值投資者,一味以為價值投資就是買便宜,其實他們得不到精碎。股價低殘的股票,很多是有特別原因,例如行業進入夕陽,管理層能力及誠信有問題。所以價值投資極重視分散投資,一堆股票中,有幾隻股票跑出去補償其他垃圾股的損失。所以真正的價值投資法,是一種講求紀律及機械化的操作方式。假值投資者只知買便宜股,及以「平」作為選股條件,沒有用分散投資將運氣因素降低,投資風險其實是不跌反增。

NET NET股不存在(特別是亞洲),一些價值投資者就開始看低市帳率股票,更進一步,就是將公司「經濟護城河」也作為價值的一部份(這超越了格拉罕、早期巴菲特只看財報數字)。企業質素成為了重要的考量點(但其實是弱化了價值投資的一個主要優點: 不需要投資者作出主觀判斷)。這種投資法就更講究投資者分析企業的能力(巴菲特就是當中表表者)。

價值投資來到亞洲,又多一了個困難之處,就是財報守則、法規不完善,企業管治較差。正如謝清海所說,以往他信奉集中投資,現在也要進行分散投資去避規風險。